认识专业,五点定位
在了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及其修订历程,明确了学科、专业类、专业之间的关系之后,对一名高中学生而言,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深入了解专业的内涵,特别是自己有意向求学的专业。专业内涵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专业名称、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师资力量、专业培养模式、专业就业前景及同一专业在不同高校之的差异等。
名称,浓缩背后另有文章
专业名称是对一个专业所学习和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一般来讲,通过专业名称大体可以判断其所学习的内容或所属的行业领域。如建筑学专业,从名称上看就能很快判断出其研究的领域是建筑领域,所学习的内容必定与建筑设计相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从名称即可断定其研究的领域是化学方面,而且是工程领域的化学,即化学工程,同时又研究将化学方面的成果转化为产品所要进行的工艺流程。
但,并不是所有专业均具有这一特性。有些专业由于其涵盖的知识面相对较宽,或处于交叉学科领域,那么仅从专业名称的字面意思上就很难准确定位专业的内涵和研究内容。如自动化专业,这个专业名称仅三个字,看上去很简单,字面意思也不难理解,就是研究自动化方面的知识。但这个理解太粗略了,也很模糊。实际上自动化是利用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各领域中各类控制系统问题。又如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仅从专业名称上看,绝大多数人不理解这个专业到底研究什么,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其实,此专业就是研究化工机械。即研究在化工领域的机械设备设计和制造问题。再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以为这个专业纯粹是研究医学的,就像学习临床医学一样,将来做个大夫。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专业是研究医疗器械的,如伽马刀、核磁共振仪、CT机等等。这是个典型的交叉学科领域的专业,因为学机械的人会设计机器,但不懂医学;学医学的人会看病,但不懂机械。因此就需要既懂医学又懂机械的人去研究,去设计和制造医疗领域的器械。因此,从专业名称去认识专业还不够。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可以从专业名称入手大体了解专业是学什么的、做什么的,但更要透过专业名称去看看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就业方向等内容。
课程设置,认识专业也判断自己
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知识体系的科学规划,可以看作是对专业内涵的进一步解读,也可以作为考生判断是否拥有学好该专业能力的标准。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或叫主干课程。从一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可以了解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即在大学期间来要学习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会应用到哪些行业,这些内容有什么能力要求等。如土木工程专业,其主干课程有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学、钢结构、大跨度结构设计、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测量等。从这些主干课程中,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土木工程是通过力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建筑物在设计和建造方面的问题。即建筑物用什么材料建造,其梁和柱需要多长多宽,钢材需要多厚或者钢筋需要多粗等,通过受力计算精确确定这些参数值后,建筑物才能稳固,才能百年不倒。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部分,也就说明这个专业涉及大量的物理学内容,如果考生的物理学科特别是力学方面的内容学得比较吃力,那么就读该专业也会存在一些障碍。
因此,对一个专业的了解,读懂其课程设置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高校由于在专业培养方向上的差异,即使是相同的专业名称,其课程内容也会有较大的差异。考生一定要到目标大学去了解自己感兴趣专业的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
所谓专业的培养模式,即考生进校后的四年学习安排与实践安排。目前,国内高校普遍还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专业的既定培养目标,开设相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培养合格后,向社会输送相应领域的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但也有部分高校,特别是“985工程”大学,近年来逐渐在尝试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试点班、实验班等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更高的要求而做出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大类培养模式也好,试点班培养模式也好,其核心特点是对学生宽口径、复合型的培养,区别于传统的对学生较窄专业领域的培养模式。即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夯实,让学生涉猎更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或相交叉学科的知识,提升其综合能力。如,天津大学“求实学部”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改革实验班。学部根据天津大学的学科特色按照“机械类”“化工材料类”“土建类”“电子类”四个模块对学生进行大类培养,让学生在某一大类里学到这一大类所有专业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知识。这样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使其具备在这一学科领域从事研究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小领域。
大类培养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二者各有利弊。大类培养注重知识的拓展,学生知识面宽,但由于涉及专业课程的时间要晚一些,在某一专业学习的深度方面要弱一点;传统培养模式注重专业领域知识的教学,学生对某一专业的知识掌握较扎实,但缺乏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对于学生专业选择而言,因情况不同,其选择也不同,即因人而异,无固定模式。如学生对某一专业感兴趣,而这一专业在其心仪的高校中并无大类培养模式,也不必因此更改专业的选择,毕竟兴趣比专业培养模式对你更重要。如学生对自己的兴趣鉴别不明,对未来的规划也不太清晰,只是对某一学科有所了解,那么这时选择这一学科领域的大类培养模式也许对你来说较合适。如学生所感兴趣的领域既有传统培养模式的专业,也有大类培养的专业,这时就要明确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定位,是要在专业领域做到专而精,还是宽而广。因此不必强求去选择大类培养还是传统培养的专业,关键是你的兴趣点和爱好点是什么,然后再考虑与其匹配的培养模式是什么。
就业前景,定位未来的风向标
理论上专业的就业前景只与专业所属行业的状况相关,即发展快、效益好的行业就业比较好;发展慢、效益差的行业就业要差一些。但现实中,专业就业前景还与开设院校的综合实力有一定的关系。如同一专业,不同高校的就业情况也不尽相同,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要好于一般大学。这是因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水平大学培养的学生质量较高,因此在相同需求情况下,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占据一定优势。
从另一个角度讲,同一所高校,其就业好的专业不一定能称之为“好专业”,就业不好的专业也不一定是“差专业”。即某高校一专业其实力即使在全国排名一般,但这一专业所属行业就业形势很好,则其就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此高校另一专业,其实力全国排名前三,但所属行业疲软,则其就业也会受到极大地影响。
此外,某些专业是国家特设专业,即为国家未来发展储备的专业,其专业就业前景很难预测。比如核物理,曾经有一段时间,国家对核能如何利用没有明确的规划,核能发展较慢,此专业就业形势就差些。但这几年国家在大力发展核能,核电站、核潜艇等都有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增大,就业形势大好。但国家在核能发展较慢的时期,并没有停止对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因为人才培养一旦断裂,几十年后需要时,现培养就来不及了,就会被世界其他国家摇摇领先。
再者,就业前景与国家经济发展及其战略布局有密切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调整,专业就业状况会有比较大的起伏变化。因此学生在专业选择时,不一定选当下就业形势最好的专业,即“热门专业”,也许十年或二十年后,此专业就成了冷门。
同一专业在不同高校的差异
同样的专业在不同高校,其差异可能很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专业实力上的差异。有的高校,其专业在学科排名、师资力量、教育教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而有的高校,可能仅有几名副教授在苦苦支撑,实力很弱。其二,专业内涵的差异。同样的专业名称,因高校不同,其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向等方面特色不同。如经济学专业,有的高校侧重研究宏观经济学,而有的高校侧重研究微观经济学。又如建筑学专业,有的高校侧重建筑设计,有的高校侧重建筑理论的研究,等等。
专业实力差异
判断同一专业在不同高校的实力差别,可以从开设时间、师资力量、是否为国家重点学科下专业、是否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学科排名如何等几方面去判断。一般意义上讲,专业开设的时间越长,因教学活动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以及科研能力的不断加强,其专业办学水平会逐渐上升,其实力也会比新成立的专业要强一些。如一个专业是从某一高校起源的、首创的,那么这个高校一定是这一专业实力最强者。如工程管理专业,这一专业是八十年代从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多年来,天津大学一直是这一专业实力较强的高校。但也不是绝对的。如个别高校在成立新专业之初,就从国内外高薪聘请多名大师组成强大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再配以优越的硬件条件,专业水平立即提升一个档次。
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一个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一个专业实力水平的重要体现。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教授、博导,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数量往往能直观体现一个专业的实力。院士、长江学者等代表着专业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体现着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因此,一个专业同时具备上述力量,那么这个专业实力肯定在全国摇摇领先。
重点学科经常被拿来判断一个专业的实力水平。常规意义上,重点学科所辖的专业,其实力水平均比较高。因为重点学科是国家在众多开设这一学科的高校中择优评比出来的,其代表了高校在这一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如天津大学有15个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建筑学、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比较有特色的专业,比如涉农的高校,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就是其特色专业。此类特色专业很好的体现了专业的特色。目前已经公布七批次国家特色专业名单,其中教育部将特色专业分第一类和第二类分别申报与审批。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具有“办学优势、特点以及行业背景,在全国相同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专业;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国家急需的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其考核指标涉及专业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模式、培养结果、社会声誉以及相应配套体系等等多个方面。入选国家特色专业,说明了这个专业在办学思想、科学研究、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声誉,并在全国相同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
当然,通过学科排名也能发现同一专业在不同大学的实力。目前各类机构对国内高校进行了五花八门的排名,各自的评价体系也不仅相同,因此社会可信度相对较低。最让人诟病的是,这些排名都是按照学校规模排序,即学校地块大、老师多、专业多、学生多,学校排名就高。这样的排名只能说明学校大,不能体现学校办学水平高。而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排名,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科学评价。这一评估结果,能够很好地体现各学科(专业)在全国高校的分布和排名情况,对指导学生志愿填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学科评估排名能很好地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引导学生按照专业兴趣和爱好填报志愿。避免学生盲目追求名牌大学的片面性。
专业内涵差异
同样一个专业,在不同的大学,其内涵差异可能会非常大。这与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了解一个专业的同时,把握高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特色显得非常重要。
以天津大学为例,天津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英语专业就与传统意义的英语专业不同。天津大学的英语专业是科技英语方向,是学习在科技领域的英语词汇和语言。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这个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语言之外,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材料、电子、机械等各方面的知识。目标是培养既懂得科技,又懂得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这一专业,在综合院校或师范类,主要是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学,培养英语教师或者英语语言研究者。
又如同是新闻学专业,以财经为特色的高校会开设财经新闻方向,以外国语为特色的高校会开设国际新闻方向,以体育为特色的高校会开设体育新闻方向。